查看原文
其他

91.7万人口脱贫 1013个贫困村出列——2017年湖北脱贫攻坚成绩单出炉

  “91.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01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个贫困县将脱贫摘帽,13.47万户37.21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在2日举行的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省扶贫办新闻发言人、党组成员、副主任项克强对外发布2017年度湖北脱贫攻坚发展报告。


扶贫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报告指出,2017年省、市、县三级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4.57亿元。28个国定贫困县共整合资金265.3亿元。筹措资金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统筹建立贫困村产业发展基金、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基金、贫困地区“双创”基金。承接金融机构政策性专项贷款200.49亿元、地方债券97.5亿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50亿元。


  不仅是资金,各类帮扶措施和兜底保障也密集推出。产业帮扶上,2017年37个贫困县224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了帮扶机制,95%以上的贫困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县开展了电商扶贫试点;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3271个、总装机61.3万千瓦。


  医疗和教育方面,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由1.2万元降低至5000元,94个县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各类困难家庭学生获资助资金27.79亿元,中小学教师获培训4.3万人次。


新方式激发减贫新活力

  报告不仅通报了湖北省2017年脱贫攻坚总体工作进展,在提及“创新扶贫方式”时,也提出部分地区因地制宜创新出了新的扶贫模式。


  银行、证券、保险“三驾齐驱”的金融扶贫新模式中,郧阳区创建了全国第一支扶贫公益股,丹江口市建立了2亿元的全国首家绿色产业扶贫基金,五峰县发行了规模5亿元的全国首单扶贫专项债券。


  “三乡工程”扶贫新模式中,武汉市出台了鼓励市民下乡的支持措施“黄金20条”、促进市民下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支持措施“钻石10条”和利用贫困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实现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举措,促进271个贫困村农民新增收入2.82亿元,收入增长贡献率达75.3%。


  光伏扶贫新模式中,探索了招商引资建站、政府投资建站、贷款筹资建站等10余种光伏扶贫模式。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模式中,建立了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干预模式,探索建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新机制。


严格考评重问责 选优“领头雁”


  2017年,省委、省政府分别约谈了2016年度考核排名靠后的4个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4个县党政主要领导。省委巡视组对31个贫困县开展扶贫专项巡视。省纪委也组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基层工程项目建设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全省共核查工程建设项目20350个,查出问题线索316个,问责追责156人,建章立制70个。


  同时,按照“全脱产、硬抽人、抽硬人”的原则,优先选派懂产业发展、懂项目管理、懂农村改革的干部,全省共派出17487个工作队83201名干部到基层一线,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实现了4821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更多报告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